产品与服务
Products & services
  增殖放流
       解决方案
       知识法规
       已承接项目
       活动图集
  水产品
  多元经营
  生产规模
  技术团队
  订购流程
知识法规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产品及服务 >> 增殖放流 >> 知识法规
增殖放流对渔业的保护
信息来源:律贝生物科技 | 更新时间:2011-05-14 17:02:56 | 字体:    
分享到:

改善种群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

  保护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因为生物多样性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对于一个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当环境因素导致个别物种的消减或剧增时,与其存在捕食或竞争关系的物种会相应增加或减少以限制这个物种数量的剧变,保持原有的生态结构。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得出:从增加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应进行群落或功能群形式的生物移植或增殖放流,通过建立良性循环的底栖生物小生态系统来强化底栖动物在整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并增加其作用的稳定性。

  当渔业因某些灾难性的事故而受损时,有些可以通过增殖放流的手段来进行修复,因为多种类的增殖放流可以改善水域生态群落结构,不同的放流种类不仅可利用天然海域中不同层次的饵料,而且其自身也成为不同鱼类的饵料,从而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欧洲诸国和日本在过去的20年间,通过恢复河流或湖泊原有的形态及周边植物群落来修复受损的水生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改善渔业资源的目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从2001年起先后在长江口进行了以中华鲟幼鱼、中华绒螯蟹和底栖生物(主要为巨牡蛎、菲律宾蛤仔)的增殖放流,旨在通过生物的人工增殖和移植来恢复长江口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渔业生态环境。

 

形成区域性渔场,减轻捕捞压力

  增殖放流时间与天然群体繁育时间不一致,同时通过规范的管理可以形成区域性的渔场,使作业时间得以有效延长。WelcommeBarkley (1998)对现有的有关内陆江河系统中种类移植和增殖放流的成功例子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所有的内陆江河均可以通过规范的生物种类移植和增殖放流来增加资源量,改善鱼类群体结构,并形成区域性渔场,最终达到减轻捕捞压力,修复渔业生态环境的目的。据报道,长江口2005年和2006年进行增殖放流后,在长江口外形成了三疣梭子蟹密集群体,在舟山近海岛礁附近海域形成了黑鲷密集群体,在浙江嵊泗海域和江苏吕泗海域形成了海蜇密集群体,使作业范围扩大。19996月在广东南澳岛附近海域放流了5厘米左右的黑鲷苗和黄姑鱼苗等,同年10月就在该海域钓到20厘米左右的黑鲷,次年4月又在该放流海域钓到约1公斤重的黄姑鱼,而这二种鱼近年在该海域已极少捕到,因此如果在该海域连续几年放流相同种苗,则能使这些优质海水鱼苗形成自然种群。

  在增殖放流前充分了解拟引进或放流种类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及其放流的环境条件,是增殖放流成功的基础。根据Leber(Leber et al, 1995)的研究结果,在海洋中进行成功的增殖放流必须满足下列2个条件:人工孵化的幼鱼能在野生环境中大量生存以及放流的幼鱼对野生群体的资源产生增量作用而不是取代野生群体。BrownDay(Brown and Day, 2002)归纳了人工孵化的幼鱼可在野外生存的6种行为特征:(1)能躲避敌害;(2)能获得和处理食物;(3)能与同种交流;(4)能找到或建造庇护所;(5)能在复杂的地形里外自由游动;(6)能在复杂的环境下定位或游动。Kellison(Kel?lison et a , 2000)也认为能否培育出可在野外存活幼鱼是增殖放流顺利进行的关键。

 

改善饵料生物水平,维持生态系统完整

  增殖放流较高食物链级的渔业品种能充分利用低食物链级的生物作为索饵生长和育肥、繁衍的饵料基础,这样既不用投放饵料,避免象海水养殖一样造成水域的自身污染而引发各种病害的发生,又可以增殖放流水域原有资源量。下列几种情形可以通过增殖放流来达到改善饲料生物水平的目的:一是当水域中饵料资源组成中的某个类群不足,不能满足原定居鱼类的饵料需要时,可以引入合适的饵料生物(如适度放流饵料鱼类);地是水域中饵料基础正常,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此时可以人工放流原有鱼类资源,或者引入能够利用该水域剩余饵料的鱼类;三是水域中的饵料资源完全缺乏经济价值的鱼类加以利用,此时需要引入新的品种,以建立新的鱼类区系,引进数量应根据水体中饵料的实际蕴存量确定。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水库的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水库一般以放养滤食性的鲢、鳙为主,通过移植碎屑食性的鲴类和杂食性的鲤、鲫等经济鱼类,可使饵料资源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又能改善水库鱼类的品种结构。例如对于凶猛鱼类,以往都作为敌害和清除的对象,而现有研究表明,利用凶猛鱼类控制非经济鱼类的种群数量,一方面有利于经济鱼类的增殖,实现从低值鱼向高值鱼发展;另一方面可通过营养级的联动效应来调控水库生态系统。如:鳃鱼种群强烈的生态作用与种群数量的快速操控性能,在适宜自然环境的大型水库中可用作维护良性水库生态系统的有效操控手段;大型水库适度增殖鳜鱼,抑制底层及沿岸杂食性鱼类种群数量,对延缓水库富营养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梁旭方,2006)。另外,有关研究发现,通过海草的人工栽培,可以提高海域的饵料生物水平。

 

净化水质,维护渔业水域生态平衡

  根据生物操纵的核心理论,对江河或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治理应采取以生物治理为主的综合措施,可取得显著效果。目前,在我国大多数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的程度,放流滤食性鱼类,不仅能有效改良水质,而且可以提高水体鱼产量。增殖放流的幼鱼和贝类,不是靠投放饵料生长而是利用海洋中的天然饵料,而这种天然饵料是以含有氮、磷的营养盐为物质基础的,从而减少了海洋中的氮、磷,改善了海洋环境。另有研究发现,藻类生长是以氮、磷为基础的,在氮、磷含量高的海域不施肥的藻类增养殖是减少海洋氮、磷污染负荷的有效手段。据统计,1997年我国因对虾养殖排入海洋中的氮、磷量分别为9 930t1 838t,网箱养殖排入海洋中的氮、磷量分别为343.9t34.4t,贝类养殖利用海洋中的氮、磷量分别为21 902t1 750.5t,藻类养殖利用海洋中的氮、磷分别为10 899.6t1 204t。由此可见,贝藻的增养殖所利用的氮、磷量远远超过了水产养殖投饵造成的氮、磷排放量。根据有关报道,1998年我国近海捕捞产量为1 405t,根据捕捞产量及各捕捞品种所含蛋白质量,计算得出我国海洋捕捞从海洋中提取氮为34t、磷为3t,由此说明保护渔业资源就是保护海洋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在底栖-浮游耦合和营养物质的释放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底栖贝类作为滤食性动物,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悬浮物及藻类,达到净化水体和为其它海洋动物提供栖息地与摄食场的功能。C loern [15]推算滤悬浮物的双壳类一天至少能够将南旧金山湾的水体过滤一遍,底栖动物的捕食可能是控制夏季和秋季南旧金山湾浮游生物量的主要原因。Lu[16]报道海湾扇贝A 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 tricus可在TampaB ay河口完成全部生活史,因此可以采用海湾扇贝来恢复该河口的生物种群,进而恢复河口区生境。双壳类软体动物(如牡蛎)通常在其软组织中累积高浓度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11],可有效降低水域中的重金属含量,起到净化水体作用。

 

提供栖息、庇护和产卵场所,保持渔业资源的稳定

  在有些国家,尤其在亚洲,增殖放流是与栖息地改善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人工鱼礁的建设。人工鱼礁的特殊结构与功能及其生态诱集效应,可以为海洋生物(鱼类、贝类和藻类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庇护和产卵场所,防止个别对渔业资源损毁程度较严重的捕捞行为的发,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尤其是放流不久的鱼类幼体,维持生物多样性,达到修复渔业生态环境的效果。

  有关研究表明,投放前对人工鱼礁的结构、建造材料和投放地点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评估,确定鱼类增殖放流最经济实惠的手段与方式,可以产生良好的功效,为鱼类资源量的增殖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Wilbur and Pentony, 1999)。韩国在其沿岸已经成功地进行了30多年人工鱼礁的成功投放,以试图修复其鱼类、贝类和海藻的资源量,监测结果显示在人工鱼礁区的渔获量是其它自然礁区渔获量的2-13(Kim 2001)。从1998年开始,韩国各地政府在沿岸的暗礁地带和鱼礁附近以及一些村庄的渔场内,重点撒播鲍鱼和海参等固着性水产种苗,并且逐年扩大规模,旨在养护海洋资源,增加生产量和渔民收入,维持资源的稳定。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发展游钓渔业,在沿海海域投放了1299处人工鱼礁,聚集了大量的可垂钓鱼类,全国游钓渔业的人数,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到80年代中期便获经济效益180亿美元。

 

建造海洋牧场,改良生物栖息环境

  建造海洋牧场的目的是通过改良生物栖息环境和控制对象生物的行为,促进其生存、生长,增加资源量,提高渔获产量,保持海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水产品的可持续生产。通过海洋牧场的建设,营造鱼类良好的栖息场所,然后向海洋牧场放流经济鱼种苗,制定相关的法规对放流种苗进行保持或关闭海洋牧场海域,直到鱼苗长到市场需求大小或渔场形成,才能予以捕捞。

  早在1974年日本就提出了海洋牧场的构想,在1977年开始海洋牧场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每年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鱼礁和藻礁的投放,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1994年在鹿儿岛县加计品麻岛,利用两个河口湾,兴建金枪鱼海洋牧场,用于蓄养来自海上捕来的幼鱼,养成亲鱼后采卵,以解决人工种苗的来源,人工育苗的幼鱼向西南海区放流。如今,日本大部分海域已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工鱼礁和藻礁场,给鱼、贝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息场所,有效地保护了资源,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韩国有关方面为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已制定了自2000年到2050年在沿海全部建成海洋牧场的50年计划。美国于1968年提出建造海洋牧场计划,1972年付诸实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建立起海洋牧场,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巨藻,取得效益。美国计划在今后几年时间里,将人工鱼礁的投放海区,由近海逐渐扩展到外海,逐渐将整个大陆架建成海洋牧场,进一步改善海底生物栖息环境,使水产品产量达到750t

 
上一条信息:增殖放流概况 打印本页 】【 关闭本页
下一条信息:增殖放流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
蜀ICP备10031576号 | 导航页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及服务 | 信息中心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